地点:深圳留仙洞艺术区张小纲工作室
谈话人:张小纲 黎晓阳 李原原
李:深圳美术馆很早以前收藏过张老师的一件作品《滴翠》,我印象很深,画的是窗前静物,非常生动。以前您的作品题材以室内花卉为主,现在主要是画荷花。
张:对,以前我画过一些室内的盆栽和花卉,唯美的东西多一些。我现在走到室外,画大自然的东西,试图通过表现这些来追求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。荷花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题材,画的人很多,画得好的自然也多,从这个角度来讲,自己选择了一条更具有挑战的创作道路。我并没有想过要另辟蹊径,或是执意去表现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这样一种品格,这难免会落入一种新的俗套。但毕竟这方面题材的好作品多,迫使我不得不寻求从另外的切入点来表现,也可能会走出一条路出来。本来不讨好的东西,只要你跨过去了,可能就能到达另一个自由的境界。我现在还来不及考虑结果,径直往前走,总感觉还有好多好多的东西可以探索。
李:我看到您的很多作品中用枯笔、干笔描写残荷,是否是想表达一种大自然中生命轮回、万物更迭的意思?
张:艺术终究更多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礼敬,自己在画的过程中也是一种修炼,慢慢地体会,整个大自然、人类社会不就是这样生成发展的吗。
李:您的作品中有一种东方禅味,形式上又有中国画的感觉,第一次看到《滴翠》这张作品,我就想起中国工笔画里面撞水撞粉的技法,您对中国水彩画的民族化怎么看。
张:我原来学过国画,研习传统的东西较多,拿来用就是了。但又时时提醒自己不是用水彩材料来画国画。水彩画是外来画种,我最希望听到对我的评价就是,“这是中国人画的,有中国味道”,这是一个很高的褒奖。创作者是中国气质,但又不能脱离水彩画作为一种西洋画的属性,把水彩画画成国画就不行了。所以我时时提醒自己,往右边过一点就是正宗的西洋画,往左边过一点又成中国画了,两条路都行不通,将永远步人家的后尘。如何嫁接并找到自己的路子,一步步走,哪怕可能只是在一个很狭小的夹缝中间行走,但只要坚持走下去了,有可能会出一点彩。当然,不管有没有出彩,我在这个过程中很享受。
黎:您现在在尝试布面水彩这样的新媒材,有什么心得体会?
张:纸、布、综合材料,甚至装置我都在尝试做,我以为“画得好”对艺术家来说已不完全是个褒义词了,关键看他是否有创新能力。在世界艺术史上谈创新首先要说毕加索,他就是在不断地超越,这是艺术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。我现在尝试在布上画水彩,关键在寻找画面一种冲突的力量,虽然现在还没有画到满意的效果,但我觉得这条路可以探索下去。采用新媒材,是水彩画探索的一个突破口。最重要的还在于采用新的材料以后,对水彩画的观念、技法都带来新的挑战,就会产生很多不可预知、不可预见性的效果,也带来了更多的不可复制性。如果都是可以预知的,都是程式化的,那就太理性了,和我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,和我个人的性格、审美追求,审美趣味相去甚远。我试图营造一种神秘的、多变的、丰富的,甚至是充满矛盾的画面效果,这就要求自己花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让所用的材料、所用的方法与所表达的内容达至高度的吻合。
李:新材料、新技法的探索往往容易被质疑不是水彩画。
张:在新媒材的探索里面,只要不把水性材料中这种水的特点丢掉,水彩画的面貌仍然会有的,这是水彩画的“魂”。探索一定要把握一个度,度的掌控靠什么东西?靠的就是修养、学识。水性媒材是自由的、流动的,是介乎可控和不可控之间的,如果你没有掌握它的脾气,那就是不可控的,那就是修行还不够。弄不好,形没到位,画面也被破坏了。
李:您说的修行具体有些什么内容?
张:修行的内涵是方方面面的,修养啊、审美啊、画面的控制啊、审时度势的能力、随机应变的能力,这就是修行。人讲究有气场,画也要有气场,画里面的东西是装不出来的,所以不要把太多的精力去做画上的功夫,要做自己,把自己内在的东西做出来,可能自然而然就会在画面上流露出来。修行要靠积累,就像吃早餐,吃了三个包子就饱了,那以后就只吃第三个包子能饱吗,肯定是不行的,很多东西一起参与、积累到最后才达到一个饱和的状态。进而要修心,让自己的心静下来,在物欲横流的当下,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。人静下来了,你的画才可能静,这就是心态,气就自然而然接到画里面去了,接上气了,作品才会有生命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当初自觉或是不自觉的选择画荷花正是契合了这一追求。
黎:我觉得您现在这批作品也没有丢掉原来的味道,还是一脉相承的。
张:过奖了。不过这话还是蛮激励我的,不能丢掉以前的东西。但既然走出去了,也不要过多的留恋于原来的东西。对于我现在所研究和表现的内容而言,如果还是一味追求水彩的透明、轻快,显然是不够的。我希望我的水彩画不只是华丽,不只是轻快,应该具有更丰富的专业语言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。现在有一大批艺术家在新材料、新技法领域不停地探索,我觉得前景非常非常的光明。探索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,当然也会带给我们惊喜。我现在更愿意在半抽象和半写实中间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。比如我想讲一句话,本来要用很长的语言才能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,但恰恰这个时候,我突然悟到了一个很精炼的词,可能就是两三个字,一听就是那么回事,不用说得很直白,这就是最好的语言,艺术就应该是这样。怎样使自己的画面更加有内涵,更加有张力,既能把大家从很远的地方吸引过来,近看的时候又能让大家慢慢体会到画面中沁人心田的东西,这是我所追求的。
(访谈文字整理:李原原)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